“我们家今年光采摘、收购、加工古树茶的收益就达到2万元。”近日,资源县河口瑶族乡葱坪村坪水屯村民潘序宣告诉记者,今年外地的茶叶公司也来收购茶叶,村里的古茶树成了大家的摇钱树。原来,在政府的引导下,坪水屯村民利用房前屋后的老茶树及浓郁的盘瑶特色文化,通过“茶产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成为了乡村旅游示范点。目前,该村已脱贫13户51人,今年计划脱贫4户15人,力争全面脱贫摘帽。
这是近年来资源县探索文化旅游精准扶贫特色之路的一个有益尝试。
众所周知,资源县内旅游资源丰富,但“捧着金饭碗没饭吃”曾经是资源全县旅游业态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年来,资源贯彻“旅游强县”的工作思路,全县旅游发展与精准扶贫工作紧密结合,以创建广西特色旅游名县为契机,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实施旅游扶贫富民工程,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编制完成了《资源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资源县重点旅游片区发展规划》等10个旅游发展规划,为旅游扶贫工作的实施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制定出台了《资源县促进旅游业发展若干奖励办法》,对在“创特”工作中非政府出资成功创建旅游品牌的集体和个人进行奖励,激活旅游发展新活力。
有了规划,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花,投资近2000万元完成了五排河探险漂流景区游客接待中心建设,投资1200万元建成旅游集散中心,投资300万元建成旅游绿道,投资300多万元建成了隘门界、梅溪、车田等一批旅游公厕……基础设施的改善,让资源秀美的山水不再“藏在深闺无人识”,乡村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旅游+”成为资源乡村扶贫工作的一个新业态。数据显示:目前全县有乡村旅游区2家,自治区级生态旅游示范区2家,星级农家乐11家,其中四星级2家、三星级9家。依托当地自然旅游资源、民族特色,全县从事乡村旅游的经营户有300余家。2018年,乡村旅游接待游客230万人次,乡村旅游总收入为10亿元,主要通过餐饮、住宿、销售农产品和土特产等获得收益,直接解决乡村就业人数1500人,间接带动贫困户2020户8000余人受益;2019年上半年,乡村旅游接待人次为100余万,乡村旅游总收入为4亿余元。
如果说旅游是“远方”,那么文化就是“诗”,资源县就是一个有“诗”和“远方”的地方。近年来,资源县深度挖掘晓锦新石器远古文化、老山界红色文化、丹霞文化、河灯文化和苗瑶等少数民族文化,打造了历史文化博物馆和塘洞村李洞红色文化教育旅游基地,晓锦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功打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族传统河灯歌节,吸引越来越多中外游客到资源旅游。
文旅融合有力促进了资源扶贫工作,今年8月,资源县第二十五届民族传统河灯歌节暨第八届丹霞文化旅游节在资源县城国家4A级景区资江灯谷举行。万盏河灯漂放资江和万人共同祈福将活动推上高潮。据该县旅游部门初步统计,今年河灯歌节期间到资源旅游的游客突破20万人次,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6.6%。今年7月,资源县再度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2019年资源漂流世锦赛(测试赛)暨国际漂流精英对抗赛在资源县五排河国际A级漂流赛道正式拉开序幕,共有16个国家的30支队伍参赛,是我国举办国际漂流赛事以来参赛国家和队伍最多的一次。
如今,到资源县看河灯吃美食、观漂流赛、体验民俗文化和农家乐,成为不少市民和游客的选择,丰富的文旅活动给当地群众带来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政府积极引导开发旅游线路、为群众搭建从事旅游或旅游相关工作的平台,助力脱贫攻坚。据统计,2016年全县旅游脱贫人数854人;2017年旅游脱贫人数1115人,6个贫困村因发展旅游业脱贫;2018年旅游脱贫人数达1425人,户均增收3500余元。
文旅融合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资源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主要负责人表示,随着文化旅游扶贫工作串点成线、连线成面,汇聚成打赢扶贫攻坚战的重要力量,资源县破除贫困坚冰指日可待!